30年老小区“长出”共享花园,居民共同创建快乐生活
在上海的静安区,有一个30年历史的小区,新世纪公寓,最近迎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变化——他们“长出”了一个共享花园。作为一名SEO专员,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项目的背后故事,以及它给居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。
共享花园的诞生
新世纪公寓建于1996年,住户150户。然而,长久以来这里的东南角一片荒废的绿地,让居民们心情沉重。这里草皮枯黄,杂草丛生,还堆满了建筑垃圾,成了居民们公认的“社区疮疤”。73岁的居民陈咏平对此忧心忡忡。经过两个月的筹划,终于在7月23日,这片约430平方米的荒地摇身一变,变成了“绿之谷生境花园”,成为了大家心中的“快乐角落”。这样的变化,不仅仅是环境的改善,更是社区凝聚力的体现。
社区合力,共同筹款
那么,这样的一个转变是怎样实现的呢?小区的体量较小,原本维修基金有限。但在一次街道组织的网格议事会上,居民们主动表达了改造荒地的想法。起初,大家担心没有资金支持,然而小区党总支和业委会积极呼吁,很快得到了几乎每家每户的支持。在短短两天内,居然筹集了近3万元的资金!这次自筹资金的成功,不仅是对居民力量的充分展现,也反映了大家对社区未来生活的期待。
花园建设,居民的心声
在资金难题解决后,居民们又面临着一个新难题:花园应该怎么建?大家开始了热烈的讨论,有居民提议在花园里增设凉亭,社区园艺师和绿化部门的专家也纷纷参与到设计中。最终,30余种花草树木在这里生根发芽,花坛旁的座椅也成为了居民们休憩的好去处。这种由居民参与的建设方式,让大家都感到无比自豪,也让共享花园更具温度。
管理常态化,长效共享
然而,花园建成后的管理难题也一样重要。为何不能让这个共享空间持续发挥影响呢?为此,小区业委会和街道立即签署了一份“移交协议”,明确由居民自发制定的《社区花园公约》来管理。街道也会积极支持,定期组织养护培训和科普活动,以确保这样的社区参与机制可以持续下去。正如静安区绿化市容管理局局长张西飞所说,这样的建设模式和经验,可以为其他社区的治理提供可复制的示范样本。
收获快乐,期待未来
如今,这个共享花园已经成为了居民们生活的一部分。陈咏平也说,他期待着与老友在花园中一起下围棋,享受闲暇生活的乐趣。这样的变化,不仅是环境的改善,更是居民关系的重建,大家在这里不仅共享美好,更是共同承担起维护这一片绿地的责任。
说到底,30年老小区“长出”共享花园,这不仅一个社区环境的转变,更是居民共同努力、相互合作的经过。在未来的日子里,希望每一个小区都能有这样的绿色空间,让生活更加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