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江少年爱上农耕课在田间地头开展劳动

中新网浙江新闻8月15日电(曹丹)盛夏时节,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王家葑村的稻田里波光粼粼。鲁迅小学三七班学生叶梓涵站在齐膝深的泥水中,小心翼翼地插下一株株青翠的秧苗。汗水顺着她通红的脸颊滑落,但她却眼神专注。

近日,操作活动现场。(主办方供图)

“我感觉自己要融化了!”叶梓涵对身旁的伙伴感叹道。在她身后,十余名同学同样“泥足深陷”——有的累得坐在田埂上休息,有的脸上沾满了泥点。然而当广播里《在希望的田野上》的旋律响起,这些“小农夫”眼中的光芒依然闪亮。

这一幕,正是浙江大力推进劳动教育操作的缩影。近年来,浙江将农耕体验、手工制作等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,多措并举推动劳动教育落地生根。

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岭北镇青少年阳光基地,孩子们通过种植养殖操作和亲子劳动活动,架起了城乡教育的桥梁;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的小学生们参与“二十四节气”农耕课程,感受传统农事的聪明;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的校园屋顶开辟出“空中菜园”,成为生动的天然课堂……

这些丰富多彩的操作活动,旨在破解当代青少年“五谷不分”的成长困境,让孩子们在亲身劳作中重建与土地的情感联结。

“终于明白‘粒粒皆辛苦’了,农民伯伯真不容易!”完成插秧任务的叶梓涵由衷感叹。这场看似简单的农事体验,让课本上《悯农》的诗句在她心中有了沉甸甸的分量。

“劳动教育的核心并非培养熟练的农夫,而是要塑造健全的人格。”此次活动的指导老师潘利玉表示,当城市孩子带着好奇走进乡村,他们不仅在泥水中体会艰辛,更在协作中学会担当,教育的意义正在被重新定义。(完)

来源:中新网浙江

版权声明

为您推荐